不离不弃写大爱

发布日期:2012-05-09   编辑:政治部    来源:政治部    阅读:3057次

赵小红,我队一名普通的女工,20年来,她细心照顾因车祸高位瘫痪的丈夫。对爱人,她不离不弃,对家庭,她倾尽所能。三八妇女节前夕,她入选中国文明网 “孝老爱亲”好人榜,同时被安徽省文明办授予“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者”光荣称号。她坚韧执着,无怨无悔,用柔弱之躯,撑起一个家;用大爱,谱写了人间真情。

 1993年初,赵小红的丈夫徐从龙不幸遭遇车祸。头部以下毫无知觉,高位瘫痪,医院的病危通知书已经下了多次,医生告诉她,这样高位瘫痪的病人康复的概率很低,在医学上还没有办法可以治好,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……。赵小红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,望着昔日健康俊朗的丈夫卧在病榻,她抱着孩子,欲哭无泪,但很快她就从惊慌中镇定下来,“保住性命要紧,其他的以后再说”,她坚定地对医生说。当时,她年仅26岁,儿子3岁,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从此步入艰难。

赵小红咬咬牙挺住了,她认定一个理:人活着最重要,有了这个男人,这个家才完整,孩子需要爸爸。于是她抱着孩子带着丈夫四处求医,听说哪里有治病的良方,有康复的好办法,她义无反顾地前去求医问药,不到一年时间,就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,徐从龙的性命总算保住了。

病人最需要的是照料,赵小红对丈夫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。丈夫的高位瘫痪是脊椎受损压迫神经造成的,头部异常怕热,特别是在生病初,稍热点就胸闷气短,家里条件差,没有空调,没有冰箱,为给病人头部降温,她每天都要在丈夫头周围放上冰块散热,夏天冰块融化的快,用完要到冰棒厂去取,有时夜间冰块用完,她连夜到冰棒厂排队取冰;丈夫长期卧床,怕引发褥疮,她每隔2小时就要帮丈夫翻身,每天为丈夫擦洗多次,动作要轻柔,以免引起不适;天冷了,怕丈夫冻着,给他暖手脚,热水袋不够,赵晓红把丈夫的脚抱在怀里捂,由于太过疲劳,经常抱着丈夫的脚就睡着了。

长期如此,她脑中已形成生物钟,每隔两小时就醒,有时眼睛还没完全睁开,就摸索着给丈夫翻了身,大小便收拾干净;为方便照顾丈夫,赵小红把丈夫病床周围都腾空,这样便于在四周活动,为丈夫擦洗、按摩、照料,而她自己多年连床都没挨过,困了就在沙发上和衣躺一会。为使丈夫身体尽快康复,他给丈夫买来鱼肉、牛奶补养身子,一日三餐端到床前一口口地喂,宁愿自己吃剩菜剩饭。长期劳累辛苦,得不到很好的休息,赵小红病倒了,一次,她连续高烧多日,几近昏迷,医生说她长期劳累营养不良,要给她挂营养水,可她拒绝了,她说:“我没问题,休息一下,吃点药就好了,我还要照顾我的丈夫,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、洗衣服……”

徐从龙高位瘫痪,每天躺在床上,看到妻子辛苦地忙里忙外,又要上班,又要照顾家,他心疼妻子,心疼儿子,不忍心拖累他们,起初有好几次都想到了死。赵小红耐心地做丈夫的思想工作,鼓励丈夫勇敢同疾病作斗争。她说:“你活着,我们一家才完整,我再苦再累都值得。”丈夫不能到外面活动,赵小红怕他寂寞,抽空就把丈夫的床推到床前,让他看外面的景致,向他描述四季、周围环境的变化。新年到了,她把丈夫推到阳台上,让他看外面绽放的礼花,感受春节的气氛,体会生活的美好;每天下班进门第一句话就大声说:“老公,我回来了,饿了吧……”,还经常把在外面听到的逸闻趣事讲给丈夫听,使病人始终精神饱满,对生活充满信心,增添战胜疾病的勇气。

母亲的言行影响着孩子,他们的儿子刚刚懂事,就帮助母亲照顾爸爸,给爸爸端水送药,给父亲换衣擦身,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床前问候爸爸,晚上总是等爸爸安睡后才上床休息……

一个柔弱的女子,二十年如一日,靠坚强的信念支撑起这个饱经磨难的家,丈夫的家人很理解赵小红的辛苦,多次要接走病人帮助赵小红解决困难,赵小红却婉言谢绝了:谁没有遭难的时候,人一辈子什么样的事都可能遇到,徐从龙已经很不幸,只要他还有一口气,我就会一直照顾他……

提起这些,丈夫徐从龙总是眼含泪水,满怀深情:二十年前小赵就是这样风风火火,充满朝气,没想到这么多年她依然没变,我要活下去,多看几眼妻子和孩子……

笔者采访赵小红时,她始终面带微笑,镇定自若,她说:我做的这点事算什么呀,谁没有不幸的时候,既然碰到了,就要敢于面对。

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,细心的照料使丈夫的病情基本稳定,他们一家不离不弃度过了难关,粗茶淡饭,他们已经心满意足,对未来,他们没有过高的要求,只希望一家人平安、快乐地相守。(刘晓红   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