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厂见证两业并举
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三山脚下206国道边, 1970年—1994年间这里曾耸立着一座水泥厂——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水泥厂,该厂的发展见证了煤田地质行业两业并举的光辉历程。
第三勘探队水泥厂始建于1970年。三队的八户家属和部分职工在宿县符离镇的三山脚下,办起了一个“小水泥试验厂”。名为水泥厂,实际上只能生产石灰和石子。在此基础上,逐渐开始试验生产水泥。工作母机是一台自制的1米球磨机,设备不配套,大马拉小车,水泥产量低,成本高。到了1982年,也仅能生产水泥500吨左右。随煤田地质系统的两次战略转移和商品经济时代的来临, 1983年对水泥厂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改造,进一步发展水泥生产。三队领导三下河南,参观访问了八个小水泥厂,最后确定了扩建规模和设备类型,采购修理了两台1.2米球磨机,同时又更新改造了配套设备, 1984年5月正式投产。当年产量即达2280吨,1985年达到4685吨。1984年开始扭亏为盈。水泥厂成为第二行业的重点厂,水泥产品也成为第二产业创利润的“拳头产品”。
1985年,遵照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》和煤炭部“一业为主、多种经营”的有关精神。安徽局提出了“一业为主,大力发展第二行业”和“两业并举”的方针,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多种经营,并把三队水泥厂作为发展第二行业的重点模式加以推广。同年五月,煤炭部地质局郭万荣局长到安徽局视察,亲自到水泥厂作实地考察,认为水泥厂具有扩建的基础,初步提出扩建水泥厂的意见,并指出: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是煤田地质单位改变单一经济体制、提高经济效益、搞活勘探队的必由之路。
1985年9月,经部局(地质总局)和公司(安徽局)研究,先后拿出65万元,以低息贷款的形式扩建厂房、购置新设备,成立了筹备工作组,确立领导班子,队长亲自抓、分管队长具体抓,把发展多种经营列为主要内容,加班加点进行扩建,仅用9个月即完成水泥厂扩建改造,年产能力提高到万吨。
水泥厂在扩建过程中,坚持边生产边建设,并针对正式职工、家属工、临时工、合同工等不同的劳动结构,按劳分配,调动职工积极性。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,增强企业活力,提高经济效益。1988年生产水泥12000吨,产值达到141.48万元,比1978年增长了66%。1989年上升到14000吨,并继续筹建了水泥制品厂,安排正式职工75人和部分待业青年与家属工上岗。1988年6月部局在三队召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多种经营现场会,水泥厂公开交流经验,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。在当时,水泥厂取得如此辉煌业绩,多次被总局、安徽局评为多种经营先进单位,是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多种经营的一面旗帜。
1994年国家对小水泥等“五小”企业整顿,实行关停并转。水泥厂属于关停之列,1994年年底停产。水泥厂虽然关闭,但当时对多种经营的巩固发展、稳定煤田地质勘探队伍,促进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,对稳定职工队伍、缓解转产人员和职工子女就业压力,改善职工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