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献书写勘探梦
我队冻结公司工程师、项目经理乔凤标,今年“五一”前夕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这是他继被建设方授予“建设功臣”、“最佳施工队长”、“最佳项目管理者”、安徽省“标杆班组”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殊荣。
该同志自2007年担任项目部经理以来,带领职工转战皖、鲁、豫、晋、陕、内蒙等省区,参与施工完成的冻结造孔工程量达80多万米,其中十万米以上超大工程量项目十多个。他所带领的项目部屡创佳绩,多次荣获局“工人先锋号”,荣获2011年安徽省标杆班组,201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。
回望他的成长之路,我们不难发现,乔凤标走过的路,是一条艰辛漫长的路,虽然荆棘满途,但他坚韧执着,无私奉献,他在多年的奋战中,角色不断变换,但追求事业的信心和勇气不变,他用奉献和执着书写了当代地勘人的勘探梦。
扎根一线 勇挑重担
1984年,乔凤标从地质学校毕业后,就投身于我队野外生产一线,一干就是30年。30年来,他认真学习,不断追求,无私奉献、勇挑重担,从一名普通的野外地质勘探钻工一步步成长为技术员、技术负责、项目经理。
乔凤标同志始终扎根在一线,多年征战,他参与施工的钻孔创造了入岩最深、造孔最深、钻效最高、冻结降温速度最快、交圈时间最短等多项全国、亚洲纪录;在内蒙泊江海子矿采用冻结造孔、桩基注孔双项工程在一个井盘上交叉作业,属全国首创;在甘肃核桃峪施工冻结孔深916米,创当时亚洲冻结造孔孔深最新纪录。
担任项目经理后,他勇挑重担,2010年夏在陕西孟村矿施工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,山洪暴发、山体滑坡、泥石流肆虐,他带领职工一边自救,一边恢复生产,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;2012年在内蒙营盘壕施工三个井盘、18台钻机、242个钻孔、工程量133355米的特大型工程,他们克服孔深、倾角大、岩石坚硬、技术要求严等难题,最高月进尺2800多米;在内蒙大海则施工年设计能力达3000万吨工程量67619米的全国标志性大型矿井,他带领职工在零下30多度的风雪中作战,创造了当时孔深777米、基岩厚度653米的亚洲纪录,打破该地冬季施工的禁区……。施工一个项目,开拓一片市场,打造一个品牌,现今他带领的队伍已成为全国冻结造孔队伍中的先行军。
技术创新 勇于实践
他在工作中,练就了一身好本领,勇于实践不断创新、他潜心研究地层变换导致的偏斜,开孔偏斜,泥浆和泵量对施工影响,钻压操作及钻头选型对偏斜的预防,采用地层与钻压操作结合控斜法、螺杆定向控斜法等纠偏措施。彻底打破阻碍质量和效率的瓶颈,使施工时间和成本降低30%以上。在沙漠地区施工,针对地层流沙松软易缩径易坍塌等困难,采取砂浆回填充实法,解决孔口注浆难题。在内蒙营盘壕矿施工期间,在距离孔底以上230米高度进行水泥浆置换,泥浆比重降到16-18秒之间,含沙量达1%以下,创造了冻结造孔置换深度全国之最。
成立创新小组,创新支点下移法、孔底反削法及螺杆防沙过滤器改造技术,使矿井冻结造孔纠偏成功率达100%,彻底解决钻孔纠偏问题。研制的“螺杆防沙过滤器改造技术”,使螺杆寿命延长到原来两倍,仅一项风井项目就为矿方节省电费近400多万元。
成立技改小组,根据地层性质优化组配钻具、分层调制优质泥浆、选层螺杆定向纠偏;创新支点下移法、孔底反削法及螺杆防沙过滤器改造技术等。研制的“冻结造孔垂直施工工艺”等技术,在孔斜率小于2%,靶域半径小于1米的前提下,纠偏成功率达100%,彻底解决钻孔纠偏问题,大大提高了钻效。
在施工山东丰源集团张集煤矿项目应用新工艺新方法,该项目孔深630多米,岩石达180多米,夹杂着大段砾石、中粒砂岩,施工难度大,进尺缓慢。使用新工艺后,每台钻机的钻效从每月2400米提高到4162米,真正体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价值。
强化管理 敢于担当
乔凤标担任项目经理后,抓好生产的同时,他更加注重生产经营管理,敢作敢为,勇于担当。
在班组管理方面,他坚持执行要务公开。在项目管理中凡涉及项目、钻机工资支出、二次分配、奖励提成、后勤帐务等收支情况都进行及时公开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的有效作用。增加工作的透明度,使职工干明白活,拿明白钱,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能动性。
在安全管理上,建立完整的安全、质量管理网络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,责任到人,各负其责。现场安全防护和器材配备齐全,对钻机天梁、底盘、架子螺丝紧固,设备运转部位防护罩、避雷针及时检查。定期组织电工、机修、机长及项目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全方位检查,发现隐患及时整改。
现场管理也毫不放松,泥浆岩粉派专人保管清理,井盘清洁,工器具、钻具管材摆放有序。每台钻机均一天一评比,一周一考核,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,展现三队的施工形象。
定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,组织职工开展“以降成本增效益、小改小革、技术攻关、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服务创新”等为内容的技术竞赛活动,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创新创效能力。
积极开展岗位练兵,技术比武,针对钻机施工程序进行系统质量控制,从开孔、操作、参数、压力、泥浆、钻具组合、材料等诸多方面进行技术比武,严格控制钻孔偏斜,确保钻孔质量。近年施工的钻孔优良率达100%,每个工程验收都是一次性通过,被评为优良工程,使三队在冻结造孔市场上的根基更为稳固。
严格的生产管理,创新的生产技术,渐渐赢得了市场的青睐,造就非凡的业绩。在河南新乡、山东嘉祥、陕西长武、内蒙塬林、安徽淮南等地,他们施工的项目多次被建设方、矿方授予“煤矿第一钻,打钻之典范”、“管理精湛、技术一流、队伍过硬”等锦旗,在业内打响了声誉,创出了品牌。
舍家为业 忘我工作
三十多年如一日,乔凤标同志坚守在生产一线,他关心他人更甚于关心自己,常年风餐露宿,野外作业,他得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,2003年在淮南丁集矿施工,连续工作三天三夜,晕倒在井盘上,昏迷两个多小时,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“钻机运转正常吗”;2005年在河南赵固工地夜间巡查时因血压偏低摔倒在现场,稍做休息又继续工作;2007年在霍邱铁矿工地遭遇雪灾,长时间熬夜生病咳嗽吐血他依然坚守在工地。
对家人,他更是充满歉疚,2010年8月在陕西孟村矿施工,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,工地遭遇泥石流侵袭,在抗灾最关键时刻,乔凤标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,他放不下工作,竟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,母亲去世后才匆匆赶回家料理后事。事毕他含泪告别母亲,连夜乘火车赶往工地,在他返程的路上,又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。2012年,儿子参加高考,之后入学,他都因工作脱不开身未能给儿子送去关爱……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他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但他对待工作无遗憾,在勘探岗位上没留遗憾,他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,到技术负责,再到项目经理,不断经历角色的变化,却依然不改初衷。一次次临危受命,一次次攻坚克难,一次次不负众望,他用奉献锻造了坚强,锤炼了意志,书写了精彩的人生,铸就着他的勘探梦。
图为乔凤标现场指挥施工
图为乔凤标研究钻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