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孙重返勘探区

发布日期:2014-06-05   编辑:政治部    来源:政治部    阅读:1478次

再一次站在龙王庙贾村的百亩麦田前,我队冻结公司孙世灿总经理举目远眺,天空碧澄如洗,白云散如练,一阵轻风吹来,带着昨夜雨水的清新扫过麦田,麦浪顿时高低起伏,左摇右摆,唯有深处的钻塔高高耸立,一副任你风吹雨打,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!

这样的景色对在野外工作了三十年的孙总来说,已经见了无数遍,是一道平常到再也不能平常的风景。然而,今天他望着那片土地心里竟然久久不能平静,将一根烟放入过滤嘴中狠狠地抽了好几口,良久,感慨颇深地道“三十年了!我已经三十年没来这里了!”

我纳闷地问道:“您以前来过这里?”

老孙指着麦田深处的村庄道:“1984年,三队里曾在这里施工过,那时我们就住在村民家,白天去钻机施工,晚上跟村民喝着酒聊着天,一晃三十年过去了,可是现在站在这里看着村子,总觉得那日子好像昨天发生似的!”

弹指一挥间,三十年的时光匆匆流去,昔日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了两鬓苍白的老者,带着自己的队伍,再一次站立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。

“这次我们承接的宿南区块煤层气井设计钻孔三个,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一号孔,参数直立井,设计井深841.5米……”一说起钻机,孙总就像打开了话匣子,滔滔不绝。他生动地比划道一号钻机是参数直立井,就是两条腿,不穿衣服的那个,下午就能开钻了,另外一个是生产直立井,就是四条腿,穿绿衣服的,这次任务主要开采煤层气。这个估计要两三天才能开钻呢,一二号孔谁先干完活谁接三号孔的活……

我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,心中感慨万千,开钻前准备工作繁忙细碎,塔下三个工人围着TSJ2600/660型水源钻机操作设备,有五六个工人进行泥浆池搅拌,还有个工人正进行氧气切割,滋啦一声,火花四起。蓦然间听到头顶有动静,抬头一看,原来塔腰处还有两个工人正在固定螺丝。

也许是触景深情,老孙忍不住地说起了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当指导员时的事。那时候上班没有汽车、摩托车,就是自行车整台钻机也不超过两台,上班下班全靠两条腿。住宿的地方有时离钻机有十多里地,上一次班要走上一个半小时。有一年冬天,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好几天,雪停之后,积雪没过膝盖,寸步难行。十几里的路程,大家有点发愁,有人出了个点子,向当地老百姓借牛与耙犁,牛在前面开路,人坐在牛背上,后面的耙犁托着菜筐子。尽管风雪逼人,然而大伙扬着鞭,一路走一路高歌,热情高涨。

那时钻机设备简陋短缺,人要到塔上进行操作只能用土电梯,上下停顿都要铁筐之内的人拉上拉下,一天下来,磨破好几层皮。若是遇到钻机卡钻等问题,连宿舍都甭想回去,想睡觉直接在钻机前的木板上铺一床被子,吃饭有人送饭到钻机上,甭说一连24小时围着钻机转,就是一个星期吃住在钻机上也部稀罕。没有休息日、节假日,一年之中只有国家法定的12天探亲假才能休息!

“三十年啦!”老孙望着正干得热火朝天的钻机工人,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身影“大半辈子都献给野外勘探,风吹日晒雨淋的,又苦又累,有时候真想尥蹶子,恨不得倒头就睡,睡个三天三夜!可是真让休息了,又觉得哪不对劲,就想往钻机走走看看,看到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,心里那个舒坦啊!”

这大抵就是老一辈钻探人的钻探情结吧,三十年风雨兼程,南征北战,虽苦犹荣,终身不悔!